DeFi“固收”是蜜糖还是砒霜?Pendle暴涨20倍背后的惊天秘密!
Pendle:DeFi 固收领域的野心与现实
Pendle 的崛起:不仅仅是固定收益协议
Pendle,一个在DeFi世界里声名鹊起的固定收益协议,自诩要让用户“交易未来收益并锁定可预测的链上回报”。这话听起来很诱人,尤其是在DeFi这片充斥着波动和不确定性的土地上。但细想一下,固定收益这东西,真的能在DeFi里扎根吗?毕竟,DeFi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自由、开放和高风险高回报,而固定收益,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些特性的背离。
不可否认,Pendle在2024年踩准了几个关键叙事,从LST(流动性质押代币)到再质押,再到收益型稳定币,似乎每一次都能站在风口浪尖。把自己包装成“资产发行者的首选启动平台”,也的确吸引了不少眼球。但问题是,这种“踩点式”的成功,有多少是真正建立在技术创新和用户需求之上,又有多少是营销炒作和资本运作的结果?
文章里把DeFi的收益衍生品市场类比为传统金融(TradFi)中规模庞大的利率衍生品市场,声称这是一个超过500万亿美元的市场,即便占据极小比例,也代表着数十亿美元的机会。这种类比看似合理,实则暗藏玄机。TradFi的利率衍生品市场之所以能发展到如此规模,背后是成熟的监管体系、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庞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。而DeFi,这些东西都还远未成熟。直接照搬TradFi的概念,是不是有点过于乐观了?
文章还提到,Pendle通过引入固定利率产品,重塑了价值1200亿美元的DeFi市场格局,成为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收益协议,TVL(总锁定价值)增长超过20倍,占据了yield市场过半份额,是第二大竞争对手的5倍之多。这些数据固然亮眼,但我们需要冷静思考:这些TVL的增长,有多少是真实用户的需求驱动,又有多少是协议通过高额激励吸引来的“羊毛党”?一旦激励停止,这些资金会不会立刻撤离?
Pendle把自己定义为“DeFi的核心基础设施”,驱动着那些头部协议的流动性增长。但说实话,这种说法有点过于自大了。一个协议,即便再成功,也只是整个DeFi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。把自己摆在“核心基础设施”的位置,是不是有点把自己看得太重了?毕竟,DeFi的精神在于去中心化和开放性,任何一个协议都不应该,也不可能成为“核心”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